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了解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情怀,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的“砺剑80载青年团”暑期实践路队怀着敬畏之心踏上红色寻访之旅。大沽炮台的铁锈斑斑、平津战役的硝烟记忆、腊子口峡谷的巍峨险峻,每一处遗址都是一部凝固的史诗,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永不褪色的信仰。前路漫漫,薪火长明。

第一站:大沽炮台纪念馆——近代中国海防的血泪丰碑
大沽口,这个渤海湾的战略要冲,见证了近代中国海防的屈辱与抗争。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这里曾发生过四次惨烈的炮台保卫战。路队成员站在历经沧桑的炮台遗址前,仿佛能听到160多年前震耳欲聋的炮声。
1.深度体验:
路队成员通过VR展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画面,亲眼目睹僧格林沁指挥守军击退英法联军的壮烈场景。
讲解员指着南岸“威”字号炮台遗址说:“这些炮台采用三合土夯筑,虽然坚固,但射界固定,正是这种落后的防御体系暴露了清王朝的军事短板。”

2.多角度调研:
路队成员在纪念馆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参观者对“大沽口炮台在近代海防体系中的地位”认知模糊;在网上及多种渠道查阅历史资料发现现存12处炮台遗址中,仅5处得到完整保护;通过与参观的青少年进行交流了解到青少年更倾向于通过互动游戏了解历史。
第二站:平津战役纪念馆——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这场决定华北命运的大决战,创造了“北平方式”这一和平解放典范。纪念馆内,巨幅《平津战役六十四天历史记忆》前,团队成员久久驻足。

实地访谈:
路队成员在纪念馆对游客进行随机访谈,一位游客表示,展柜中一本1948年的《入城纪律手册》最吸引他的注意。手册规定了“不准私入民宅”等“八项注意”,正是这些细节赢得了民心。
一位来参观的初中生说:“看到展柜里战士们的家书和遗物,我才真正明白,今天的和平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仅要记住历史,更要珍惜现在。”问及感悟时,她指着墙上的烈士照片:“他们牺牲时仅仅十几岁,和我一样的年纪,却肩负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实践路队通过口头采访、网络问卷等方式发现,82%的受访者不知道平津战役中民众支前运动规模;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对各个事迹进行对比发现,纪念馆现有展陈对“北平和平谈判”呈现不足;在与青少年的互动与交流中发现,青少年对“军事民主”等概念理解困难。
第三站:腊子口红军纪念馆——长征精神的永恒见证
1935年9月,红军长征途经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腊子口天险。悬崖绝壁间,红四军团创造了攀崖奇袭的经典战例。

1.重走长征路:
路队成员们通过体验设备“化身”突击队员,体验在暴雨夜攀爬绝壁的惊险。系统精确还原了当时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连青苔的湿滑感都模拟得惟妙惟肖。
2.体验采访:
宕昌一中的一位学生表示:“腊子口红军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历史纪念地,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记录着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让我们能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它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3.生活体验:
在参观完纪念馆后,路队成员品尝复原的“长征饭”——野菜汤配青稞饼,体会“半截皮带”的艰辛。
实践路队在进行多次问卷调查后发现,95%的参观者无法准确说出腊子口战斗的具体时间;在与讲解员的交流以及对讲解词的分析中发现现有解说对少数民族群众支援红军的呈现不足;在与其他纪念馆进行对比中,腊子口景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是一项难题。

八十载岁月如歌,三千里山河为证。从大沽炮台的铁血悲歌到平津战役的决胜智慧,再到腊子口的信仰丰碑,这场红色寻访既是对历史的虔诚叩问,更是对初心的深刻淬炼。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锈蚀的炮管与泛黄的文书,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红色记忆,让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