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学科内涵,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与历史认知,日语学院邀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孙建军长聘副教授,为师生带来一场题为“日本明治初期的三语人才与近代翻译——以长崎唐通事为例”的深度专题讲座。本次讲座旨在透过历史的棱镜,探寻语言在文明转型中的关键力量,引导师生超越单纯的语言学习,深入思考跨文化沟通与知识转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深远意义。

讲座深入探讨了在日本从江户锁国迈向明治维新的近代化浪潮中,长崎的唐通事群体所扮演的文化桥梁角色。孙建军指出,唐通事精通汉语,起初负责对华贸易事务,“黑船来航”日本开国后,部分唐通事逐渐成为日、中、英的三语人才。他们不仅通过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的汉译西书吸收西方知识,还将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等重要西书进行日译,深刻影响了日本对国际秩序的理解。进入明治时代,在文明开化的背景下,以何礼之、平井希昌、郑永宁等为代表的唐通事,凭借其卓越的语言能力与翻译经验,继续在外交与教育等领域贡献力量,成为日本迅速吸收外来文明、实现近代转型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本次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史料详实,现场互动热烈,极大地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未来,日语学院将继续坚守学术前沿,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致力于推动外国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融合,持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与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学术根基。